为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推行规范汉字”的要求,方便姓名用字的信息交流,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加强管理,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2年开始组织研制“人名用字规范”。人名用字规范的最终结果,将纳入到《规范汉字表》中。此事引起全国各大媒体和群众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报道和参与讨论的网站、报社、电视台有100多家。“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中国语言文字网”和一些地方语言文字网,纷纷开展了人名用字规范问题的讨论。短短一个月,“中国语言文字网”上关于人名用字问题的访问量达到了10万多人次,相关信息有650多条。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也积极撰写文章参与讨论,从学术角度阐述支持制定人名用字规范的意见。
从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站的各种言论看,绝大多数人对人名用字规范极力支持并提出很好的建议,也有人表示担心或反对。熟悉情况的民众和专家大都表示支持,有的从自身姓名使用经历或从社会管理和文化发展的大局阐述制定人名规范的必要性,有的积极为课题组建言献策,无偿提供有关资料和个人研究成果。支持意见主要有:人名中使用生僻字、不规范字、自造字,给人们的交际带来许多不便,给户籍管理、人事、银行、保险、交通等领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很多麻烦和浪费,形成沉重的文化包袱,需要加以规范;人名用字是社会用字的一部分,应遵循社会用字规范化的要求;制定人名用字规范,适当限制人名用字量,不会限制公民的权益,不会破坏姓名文化,也不会增加重名率,相反会以更为合理合法的形式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姓名权,会有利于促进姓名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不支持者,多数是表示担心和不理解的,如:“限定人名用字的字量,会增加重名率,破坏姓名文化”;少部分是情绪激烈地表示反对,如:“制定和实施人名用字规范侵害公民的姓名权”、“限定人名用字是政府管理惰性的表现”等。
为了广泛听取意见,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关注舆论反应,并适时进行一些引导工作。组织“中国语言文字网”开辟人名用字问题讨论专栏;组织课题组承担有关答疑解惑工作,适当接受媒体采访,跟踪梳理和解答网民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主动咨询法律和语言文字专家的意见。同时,向全国各地语委发函通报人名用字规范的研制和舆论反映情况。一些地方语委也做了大量工作,或在网上开辟讨论专栏,或约请专家撰写文章,或收集整理当地媒体意见。课题组认真分析和吸取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名用字规范本身的科研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