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您现在的位置: 甘肃省语言文字网 >> 文章中心 >> 知识园地 >> 课题研究 >> 正文
 
 

8  爆(bào)竹声声

甘肃省语言文字网·(2014-7-4 15:58:13)·课题研究

8  爆(bào)竹声声

每逢(féng)新春佳(jiā)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街头巷(xiàng)尾,村里村外,爆竹声震耳欲聋。也许你会感到奇怪,爆竹明明不是用竹子做的,为什么叫爆竹呢?

说来有趣,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那时,人们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竹筒(tǒng),保留两头的竹节,把竹筒扔进火盆里,竹筒一受热,密封在竹筒里的空气就会膨(péng)胀(zhàng),于是“啪”的一声,竹筒爆裂了。爆竹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为什么新春时家家燃放爆竹呢?

传说在我国南方有一座山,漫山遍野长满了竹子。山上有一种怪物。每当新年临近时,这种怪物都要到山下村子里偷东西吃。凡是与怪物接触过的人,都会得一种怪病,不是冷得瑟(sè)瑟发抖,就是热得浑身出汗,难受极了。

大家正苦于无法对付这讨厌的怪物时,碰到一件意外的事。一次,几个村民到山腰砍竹子,肚子饿了,就用几个竹筒煮饭。这时,几个怪物下山了。燃烧的竹筒发出“毕(bì)毕剥剥”的声音,远处的几个怪物竟不敢走近。有个机灵的村民又在火里添加了不少竹筒,“毕剥”声更响了,吓得怪物拼命往山顶逃去。从此,每逢过年,人们就要烧竹子来吓跑怪物,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燃放爆竹的风俗(sú),我国早就有了。到了唐(táng)朝,火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用竹筒来做爆竹太不方便了,有人就想到了火药。他们仿照竹筒的样子,用纸卷成一个个纸筒,里面放上火药,一点火,就会爆炸,发出“嘭(pēng)啪”的声响。

春节放爆竹的风俗一直延(yán)续到现在。爆竹的制作越来越精巧了,有响一下的,有响两下的;有大如竹筒的,有小如麦秆(gǎn)儿的,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fán)多。

 

  复述关于爆竹来历的传说。

  你知道的爆竹有哪些种类?试着说一说。

  爆逢佳筒膨胀俗唐延繁

  爆竹佳燃欲筒裂偷浑砍添延麦

自选词语  膨胀  安宁

 

 

快乐读书屋四

什么是丰年节?高山族是怎样过丰年节的?

高山族丰年节

  在峰峦(luán)起伏、云雾缭(liáo)绕的台湾山区,生活着勤劳勇敢的高山族同胞。他们辛勤地开荒、修渠、伐木、狩(shòu)猎、建屋;在深山谷中用藤、竹搭起无支柱的吊桥、拱(gǒng)桥、溜(liū)索桥,自制木杵(chǔ)和独木舟,征服了各种险恶,顽(wán)强地生存了下来。

  每年金秋之际,高山族人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丰年节,欢庆一年辛勤劳动的收获,预祝来年收成更好。

  丰年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八月间择(zé)吉日举行,节期6~7天左右。节前家家酿(niàng)酒,户户宰(zǎi)杀猪牛。节日一到,村社中男女老少盛装汇集在一起。他们点起篝(gōu)火,老人们饮酒叙谈,年轻人则手牵手围着火堆绕行,边唱边跳,彻(chè)夜不停。在丰年节的喜庆舞蹈中,“舂(chōng)米舞”独具民族特色。

  舂米舞又称杵舞,取材于舂米劳作,是舞蹈化的劳动,献艺者是勤劳而聪明的高山族妇女,多数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她们身穿用麻布缝制的彩色衣服,戴上贝壳、兽骨等磨制的装饰(shì)品,手执(zhí)木制的长舂米杵,在音乐声中环绕石臼(jiù)操杵作歌。长杵碰击石臼,不仅击出清亮悦(yuè)耳的音响,而且每根杵撞击石臼的不同部位,仿佛打击琴键似的,发出清浊(zhuó)各异、铿(kēng)锵成韵(yùn)的乐音,形成神奇迷人的打击乐曲。妇女们在舂米的过程中,一边和着一定的节拍踏歌举杵,一边用脚掌拨弄涌出臼盘的粟(sù)米。长杵错落有致地一上一下,与节奏性的顿足浑然天成地形成和谐(xié)优美的杵舞。此刻,还有人在旁击鼓助兴。婉(wǎn)转悠扬的歌声,雄浑有力的鼓点,还有富于写实意义的动作,三者互相融合,韵味无穷。难怪它流传甚广,久演不衰(shuāi)。

高山族人爱唱歌,唱歌是丰年节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山族的传统歌曲一般采用即兴吟诵的形式,曲调高亢(kàng)雄浑,旋律扣(kòu)人心弦(xián)。节日的民歌中,有颂(sòng)祖歌、狩猎歌、耕作歌,歌手们歌颂勤劳勇敢的英雄,向往着幸福美好的明天。动人的歌声穿透山林,飘向日月潭,在碧波粼(lín)粼的湖水上悠然荡漾(yàng),余音久久不绝。

 

  峦顽择彻饰执悦扣弦颂漾

 

[1] [2] [3] 下一页

 
【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教育部门网站
语言工作网站
高校网站
常用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甘肃省语言文字网>>联系电话:0931-6156068联系邮箱web@gsyyw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