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幼儿普通话水平。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能清楚地用普通话表达。加强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校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
4.完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标准中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研究不同学段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推进和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加快培训测试的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5.构建全民多语学习平台。鼓励全民发展多语能力。搭建多样化、社会化、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普通话、方言以及外语等学习资源,满足不同人群语言学习需求,为提升公民多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创造条件。
(三)组织实施“语言文字资源科学保护工程”
1.建设甘肃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加强对我省语言资源的调查研究,用现代声像技术手段记录、收集、整理我省汉语方言的有声语料,科学保存汉族语言实态,并深入开发和利用,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
2.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科学保护。调查收集少数民族语言的有声语料,收集梳理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历史和文化信息,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库和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大规模语料库。
3.建设甘肃语言文化资源展示平台。围绕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建设甘肃语言文化展示平台----甘肃语言文字博物馆,以甘肃出土的汉简、秦简、魏晋十六国简、唐、宋吐蕃简、西夏文字以及敦煌保存的古代汉、藏、梵、回鹘、于阗、粟特、西夏、吐火罗等语言文字为内容和载体,对外展示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产业开发前景。
(四)组织实施“语言文字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1.建设中华诵·甘肃经典资源库。遴选反映中华文化精髓、体现甘肃文化特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名篇,建设中华诵·甘肃经典资源库,以诵读、书写、讲解等形式予以保存、展示和传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及与共享。
2.加强学校经典诵写讲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诵中华经典、写规范汉字”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以中华诵·甘肃经典资源库建设为依托,开发一批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年培训100名中小学经典诵读书写教育骨干教师。到2020年,建设500所省级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500所省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3.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社会参与平台。举办主题演讲、诵读、书写、吟诵等比赛以及中国文字创意大赛、课本剧、广播剧展演等,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语言文字活动品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到2015年,每个市州面向社会建成一批“诵读广场”“诵读讲堂”等经典诵读写活动固定场所,电台、电视台开办经典诵读专题节目或栏目,使经典诵写讲活动常态化和大众化。
(五)组织实施“语言文字应用监测服务工程”
1.开展语情调查监测。建立定期语言文字普查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等使用情况调查;汉语方言的种类、分布区域、使用人群和使用变化状况调查;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的种类、分布区域、使用人群和使用变化状况调查。完善社会语言生活监测、研究、反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特别是政府网站、公共服务领域中外文应用监测。发布甘肃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开展社会语言文字服务。建立全省语言服务志愿者组织,广泛吸纳外语、方言以及盲文、手语等多语人才,为社会各界有需求的组织和个人提供语言援助服